最近在Facebook 看到廖心筠推送的廣告,覺得他的廣告裡的文章,內容寫的滿有趣的,參考性佳,與大家分享。
文章重點:

廣告點下後的【線上】說明會:
https://tidypro.withwind.tw/courses/onlinebrief?affcode=20251015_FB-ads_normal_if-donot-do-it-now_pic
在【正式課程】預期裡解決整理時常見問題
- 不知從那開始
滿屋的東西,太多、太亂,很快就放棄。 - 捨不得丟,有情感
很少用到物品,丟掉覺得可惜 - 維持不久
很快就又開始恢復混亂
在【正式課程】預期效果
- 擁有空間美學,不只是變整齊更具舒適感。透過顏色搭配、材質與視覺一致性打造更具美感空間。
- 擁有實用的空間思維
- 重新梳理生活與內心秩序
斷捨離的心法
- 斷
從源頭隔絕不必要的物品,不讓無用的東西占滿生活空間 - 捨
捨去不再需要或不適合自己的物品 - 離
脫離對物品的感情執著
斷捨離的目的
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獲得真正的自由,帶來幸福的未來。
斷捨離的好處
- 回家心情變好
- 活動空間變大
- 增加空間的舒適感
專業與不專業的整理或收納差異
- 判斷物品的重要性,篩選出真正需要保留的物品
- 物品的分類邏輯
- 不用收納方式的適用情況
- 依生活習慣設計生活空間的動線與收納配置
Max心得
用力活過
廖心筠的引言
那些我以為早已遺忘的熱情,
其實都藏在那些「被我收起來的東西裡」。
每一本雜誌、每一件衣服、每一張票根,
都在提醒我:我曾經用力活過的樣子。
我的問題是:「用力活過」是形容詞嗎?大家都會變老,回想過去的分分秒秒都算是用力活著?下一秒的我,回想現在這秒的我,我是否正用力活著?用不用力的定義是什麼?
還是看喜歡的電視劇,聽著喜歡的歌,參加喜歡的活動就算用力活著?
Q:生活該選擇用力活著還是輕鬆活著?
Q:為什麼要去想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去計較這些?計較這些有什麼好處?
「斷捨離」不是捨棄
廖心筠的引言
當我重新整理那些物品的時候,
我也在整理我的人生。
我把不屬於現在的自己放下,
讓真正的我,有地方回來。
那天,我終於懂了:
「斷捨離」,不是捨棄,
而是重新選擇。
選擇留下什麼
選擇下一段,我想活成什麼模樣。
我覺得,這段話講的滿好的,也滿有趣的,因為明明有在丟東西卻「不是捨棄」,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讀。
「斷捨離」由三個核心動詞組成,重點在於整理內心、活在當下:
- 1. 斷 (斷絕):
- 定義: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進入家裡。
- 意義: 這是對未來的消費習慣做調整,避免盲目購入。
- 2. 捨 (捨棄):
- 定義: 捨棄家中現有的、不需要或不適合自己的物品。
- 意義: 這是處理現在與物品的關係,把空間還給自己。
- 3. 離 (脫離):
- 定義: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讓自己處於寬敞、自由的狀態。
- 意義: 這是對過去的執著放手,從根本上改變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最終獲得心靈的自由與成長。
為什麼說它「不是捨棄」?
「捨棄」只是手段,而「斷捨離」的目的是:
- 專注在「當下的自己」: 判斷物品的標準,不是「還能不能用」或「當初買多貴」,而是「它適不適合現在的我?」「我現在還需不需要它?」
- 活化空間與內心: 透過整理物品,進而整理自己的思緒、時間和人際關係,讓生活變得更輕盈。
- 提升決策能力: 練習對物品做出取捨的判斷,也能提升在人生其他方面的決策能力。
所以,如果只是盲目地丟東西,但沒有改變購物習慣或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那就只是「大掃除」,並非真正的「斷捨離」。
總結來說,斷捨離是一種透過整理物品來整理內心,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
「斷捨離」重新選擇想活成什麼模樣
當別人告訴你「不要堆置物品在床上、地上、桌上、椅子上」,這是自己期待的生活,還是別人期待的生活方式?
「斷捨離」表面上是整理物品,實際上是在整理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更深一層是在分辨:
我是為了自己的生活理想而保留,
還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社會的價值觀而保留。
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判斷:
🌱 一、問自己:「這是我真正想要的樣子嗎?」
拿起一樣東西時,可以靜下來問:
「如果沒有任何人看到、沒有要給別人印象,
我還會想擁有這個嗎?」
- 如果答案是「會」,那可能與你的真實需求、興趣或舒適感有關。
- 如果答案是「不會」,那它多半是為了形象、比較或「別人覺得應該要有」而存在。
💭 二、觀察「它帶給你的感覺」
試著感受這個東西讓你產生什麼情緒:
- 喜歡、安心、溫暖 → 它支持你的生活方式。
- 壓力、愧疚、無感 → 它可能屬於別人的期待。
有些人保留昂貴的衣服、健身器材、收藏品,是因為「丟掉會覺得浪費」,但實際上已經不代表自己的生活階段。那不是「你現在的你」想要的,而是「曾經想成為的某個樣子」。
🧭 三、分辨「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
有時我們留著的東西,是因為我們想成為「更好的人」:
- 想讀的書但從沒打開過
- 想運動卻積灰的瑜伽墊
- 想培養氣質的茶具或樂器
可以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目前生活中想要培養的方向嗎?」
「還是我只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像這樣的人?」
如果只是「想看起來像那樣」,那它屬於外在期待;
如果你真心想實踐它,保留它也有意義。
🌤 四、從「生活畫面」出發
試著描繪你理想的一天生活: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你想過的日常是什麼樣子?
那些物品是否會自然出現在那個畫面裡?
如果它不屬於那個場景,就代表它不屬於你期待的生活。
✨ 小結
「別人期待的生活方式」通常讓你緊繃、壓力、怕被看不起;
「自己期待的生活」會讓你放鬆、自在、能呼吸。
斷捨離的目的不是「丟得越多越好」,
而是留下能讓你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協助你在「斷捨離」過程中分辨:哪些是屬於自己真實期待的生活,哪些是為了別人期待的樣子而留下的。
《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自我提問表
🧺 一、基本判斷
| 問題 | 是 | 否 | 備註 |
|---|---|---|---|
| 1. 我最近有使用或接觸過這個東西嗎? | ☐ | ☐ | |
| 2. 它在我目前的生活中真的有功能或幫助嗎? | ☐ | ☐ | |
| 3. 它讓我感到安心、喜歡或有歸屬感嗎? | ☐ | ☐ | |
| 4. 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我的生活會更亂或更好? | ☐ | ☐ |
🌿 二、情感與價值
| 問題 | 是 | 否 | 備註 |
|---|---|---|---|
| 5. 我是為了「別人覺得我應該要有」而留下它嗎? | ☐ | ☐ | |
| 6. 如果沒有人看到、沒人知道我有它,我還會留嗎? | ☐ | ☐ | |
| 7. 我保留它,是因為「愧疚、怕浪費」嗎? | ☐ | ☐ | |
| 8. 它代表的,是我現在想成為的人嗎? | ☐ | ☐ |
🌤 三、理想生活連結
| 問題 | 是 | 否 | 備註 |
|---|---|---|---|
| 9. 它出現在我理想的一天生活畫面中嗎? | ☐ | ☐ | |
| 10. 它與我目前的生活節奏、空間和目標相容嗎? | ☐ | ☐ | |
| 11. 如果要搬家,我會願意花力氣帶著它走嗎? | ☐ | ☐ |
💭 四、最終感受
閉上眼,想像丟掉它的畫面:
- 我感覺到的是:
☐ 輕鬆自由
☐ 不捨但合理
☐ 心痛、焦慮
☐ 完全無感
✏️ 若感到輕鬆或無感 → 它可能屬於「該放下」的東西
✏️ 若感到溫暖或有意義 → 它屬於「值得保留」的生活一部分
💡 建議用法
- 一次選一個小範圍(例如一個抽屜、一層櫃子)。
- 每次整理前先深呼吸三次,讓自己回到「現在的我」而不是「別人眼中的我」。
- 每一項物品用直覺回答,不需思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