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越進步,我們越焦慮: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

這篇文章不是在討論 AI 科技趨勢,也不是要教你什麼高深的 Prompt 技巧,而是在分享我陣子心裡感到的「焦慮感」。

在看著那些 GPT 5.1、Gemini 3.0 的新聞排山倒海而來,尤其是對美術、簡報、寫程式和筆記整理,我心裡難免會想:各行各業的工作會不會愈來愈難找?程式寫的品質與速度遠遠追不上 AI。

看到 Google 推出Nano Banana Pro 生成的作品,就像是,你練了十年的畫畫,結果隔壁搬來一台 3D 印表機,一秒鐘印出來的東西比你畫了一個月的還精緻。當下覺得好羨慕,AI 真好用,不用睡覺、不會累、也沒有情緒,產出的東西既完美又精確。

我前陣子在研究怎麼畫火柴人的書,想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也有研究電腦繪圖,常在FB 和 IG 看別人分享的繪圖過程,現在看看自己做簡報,相比其他網友們分享的 Nano Banana 作品,覺得自己寫的、畫的東西是不是垃圾?只好催眠自己這是台式美學。

我開始思考:我們該不該去跟 AI 比完美?

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就像我們不會跟汽車比跑步一樣。我們應該多去了解自己身為「人類」的特質,愈了解自己那些無法被量化的部分,那些 AI 的產出暫時還無法取代人類。

當完美變成「理所當然」

我在寫部落格文章的時候,有時間的話會檢查文章有沒有錯字?排版有沒有對齊?邏輯有沒有問題?寫的程式的等號前後有沒有空格,我很努力想把自己打磨得像機器一樣精準。

但現在,AI 把這些事情變成了「標配」。

當你隨便按個鍵就能得到一篇完美的文章,「完美」這件事就變得廉價了。

  • 當「零失誤」變成理所當然。
  • 當「文筆好」變成理所當然。
  • 當「邏輯通順」變成理所當然。
  • 當「美感」變成理所當然。

我突然發現,我們這些人類身上那些「不完美」,反而變成了限量版。

  • Q:對看文章的人來說,完美的文章比較好看,還是不完美的?
  • Q:完美與不完美,由誰來定義?
  • Q:我們凡人要怎麼透過AI的產出,增強自己不足的部份,減少對AI 的依賴?

AI 給不了的「人味」

那些讓你印象深刻的朋友,往往不是因為他講話像教科書一樣標準,而是因為他會講冷笑話(雖然常常不好笑)、他會突然講髒話(AI似乎被設定避免講髒話)、正義魔人。

Q:AI 可以寫出不像教科書一樣標準的語氣與修辭?
答案是可以的。

Q:AI懂什麼是「痛」?
AI 可以模擬出悲傷的文字,但它不知道那種心像是被挖空一塊的感覺,它也不需要去知道它不知道。語言與文字的用途就是拿來交流,我猜想,AI 可以寫出讓我們人類感受到心痛的文章。

很多人會說AI 寫不出有「人味」的內容,我並不這樣覺得,應該只是沒用對上下文與提示詞。

運用 AI 工具時,如何降低「AI味」

面對 AI,我們不需要去打敗它的完美,我們只需要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

  • 接受自己會犯錯。
  • 接受自己有時候邏輯不通。
  • 接受自己會有偏見。
  • 接受自己有滿滿的台灣價值。
  • 接受自己略醜、略亂的台式美學。

願我們都能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大膽地放大自己的不完美。

未來的我們,是大廚

既然 AI 這麼會做菜(產出內容),那我們還要煮嗎?

我覺得我們更像是「大廚」。AI 幫你把菜切好了、高湯熬好了,但最後要加多少鹽?要不要放一點你自己種的辣椒?那個決定權在你手上。

這就像是一種透過AI加入你的free style 產生新的「品味」。

如何成為一名大廚

你可以選擇聽別人說書,也可以用 AI 快速摘要一本書,或用 notebookLM 快速整合多個資料來源內容,可以有效率的吸收新知識。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學習卻不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沒有所得。

而且學一些用不到技能或知識可能很快就會忘記。很多學生都覺得自己畢業之後用不到英文,也不想去習,反正AI 即時的翻譯又快又準確。我們目前的教育,還是在鼓勵學生填鴨與刷題。如果你是學生,校方與家長覺得你應該學習某個知識,你該不該花時間去學?去學了是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嗎?你有什麼自己的主見嗎?如果沒主見時,是該學還不該去學,還是求個低空飛過就好,這樣子就完美應付了校方與家長。

生活過得快不快樂,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書,也不在於你產出了多少文章或你有沒有在台積電工作,而在於你有沒有在這些過程中,放入你自己的靈魂與視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指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要在學習裡感到快樂,應該就是自己熱情所在的地方。

大多數人都以為:「找到熱情 = 過著自己熱愛的生活。」
但現實是,大部分人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確定,更別說找到熱情。

其實,熱情是被「覺察」出來的,是你在生活的空隙裡才會被你發現的東西。


無聊,是熱情的起點

多數人找不到熱情,不是因為沒有天賦,而是因為:

生活塞太滿,連思考的空間都沒有。

你永遠忙著應付工作、別人的期待、代辦清單時,
大腦沒有空間察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要找到熱情,你反而需要刻意創造「留白」:

  • 每天 2 分鐘也可以
  • 不做任何輸入(滑手機不算休息)
  • 只是靜下來,放空、散步、喝茶、看雲

這聽起來像浪費時間,但其實是:

無聊,是偉大的開始;有閒,是成長的知識。

越忙的人越應該練習「什麼都不做」。


不要一開始就找「最愛」,先找「有點興趣的」就夠了

熱情不是一開始就火花十足,
「有點想試試看」其實就是很強的訊號。

例如:

  • 對某個 YouTube 主題有點好奇
  • 覺得某個技能蠻酷
  • 想嘗試寫文章、拍影片、烹飪、攝影、模型

請記住:

熱情不是找到的,是培養出來的。

你的興趣會在「小小嘗試 → 小小成就 → 想再做更多」的循環裡慢慢變成熱情。

每天花五分鐘就可以,這比你想像地重要。


「你做得很好,但不快樂」的事——可能是陷阱

很多人誤以為:

做得很好 = 我的使命

但那通常只是因為你練習久了、被期待久了。

可能的陷阱是:

你把不喜歡的事情,做得非常好。

這種能力會把你困在錯的道路上十年二十年。
你以為那是你的志業,但那只是一個「你習慣了努力」的地方。

判斷方式:

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做?還是因為別人期待我做?
  2. 如果今天沒人看、沒人給我掌聲,我還會做嗎?
  3. 如果我有一天財富自由,我還會持續做這件事嗎?

如果三題都回答 “No”——這就不是你的熱情。


找出「你願意每天做 15 分鐘」仍然覺得不錯的事

熱情不是「你做了會興奮的事」,
而是「你願意每天把它打開來做一點點的事」。

不用興奮、不用熱血,只有一個條件:

你願意每一天做一小點,而且不覺得痛苦。

像是:

  • 一天寫三句文章
  • 練習畫圖 10 分鐘
  • 看一本財務書 3 頁
  • 練琴 5 分鐘
  • 拍一小段素材

這些小動作會讓你:

  •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節奏
  • 累積成就感
  • 長期下來發現原來自己其實蠻擅長

熱情常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而不是在激情中誕生。


想找到熱情,一定要先脫離「比較的陷阱」

你之所以找不到熱情,是因為你活在別人的框架裡:

  • 別人的成功模板
  • 別人的期待
  • 家人的比較
  • 社會的標準

但你不是他們——
老鷹會飛,獵豹會跑,你不能強迫自己用別人的方式成功。

真正的熱情一定是屬於你的,而不是比較出來的。

你只需要問:

  • 什麼事情做起來像在呼吸?
  • 什麼事情讓你覺得時間變快?
  • 什麼事情你願意私下偷偷練習?

那些,就是你人生裡最值得探索的方向。


梳理上面的重點:

  1. 留白 — 每天 2 分鐘的空閒
  2. 嘗試 — 先找「有點興趣」的東西
  3. 覺察 — 不要被自己擅長但不喜歡的事拖住
  4. 微行動 — 每天做 5~15 分鐘
  5. 不比較 — 只看自己的速度與節奏

希望大家未來都是有品味的AI 大廚,你想怎為一名那個賽道的AI 大廚?

有什麼事情,要是你的人生當中不做,你會想一輩子,你做了可以講一輩子。

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講一輩子事情。

Facebook網友回應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郝廣才:激發孩子的潛能,給他們最大的翅膀

生活小事

我們活著的人,該做、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演講者覺得是當孩子的弓,把孩子射的更遠。 希望我們都能教育子女而不是教訓子女,期待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的教練,看到他們的專長,能幫助他們 […]

Read More

停用Windows的工作列縮圖預覽

生活小事

Max已經很多年沒有在使用 Windows 系統, 目前的 Windows 10/11 有很多酷炫功能, 在用一陣子之後, 覺得用不習慣, 例如: 滑鼠在經過工作列時會顯 […]

Read More

沒上過大學的周杰倫給大學生的演溝

生活小事

講的滿有趣的。要有一技之長,不見得是彈琴和唱歌,要找自己的路。Vivian在那一個年代真的是女神。   Video:https://www.facebook.c […]

Read Mo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