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聞在講唐鳳是個很聰明的人,要進行政院去工作,8歲開始自學程式,在14歲時就因適應不了學校生活而拒絕上學,所以他國中都沒畢業。為什麼沒畢業的人BenQ和Apple會找他當顧問?
於2005年進行變性手術,宣告跨性別,由原來的男性化名字「唐宗漢」,改名為女性化名字「唐鳳」。
2016年10月1日起,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9%B3%B3
Google+: https://plus.google.com/+AudreyTang
數位政委:g0v x gov 的新挑戰:
https://g0v.hackpad.com/g0v-x-gov–zZD5rfTKDNg
另一個和唐鳳類似的人,應該是 jserv (黃敬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d4wOBJbDQ
下面的自主學習,有討論到一些議題滿有趣的,像是「個人的興趣與麵包」那一個比較重要,他給的建議還滿中肯的。
自主學習-如何成為未來職場需要的自由人材(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zqw3x05-g
逐字稿:https://g0v.hackpad.com/–ls3oBarPFiL
第一問:自學與相關科系人才有何差別?
OK! 第一題。
關於非相關科系,如自學跟相關科系、如大學訓練出來的人,是否有差別。那當然一個是大學出來的一個不是
那除了這個差別之外
學校是一個機構
那一個機構他的存在
是從消除掉某些可能性
然後專注在某些可能性上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
好比說一家報紙好了
在編輯台上的人他們可能會彼此之間討論
每天這個今天哪一個新聞要放頭版啊
什麼東西要當作這個副刊啊之類之類
可是他們不會討論什麼呢
他們不會討論今天報紙要不要有頭條
或今天報紙到底要出幾版
或今天的報紙到底要放到哪些人手上
也就是說從成千上億個這些可能性裡面
他們選取了可能幾百個來討論
那這是一個機構的成立的宗旨就是說
我們只做一些些事情啊
在這一些些事情裡面
我們長期累積跟這些事情相關的經驗那不是從一個機構出來的
好比說像是自學好了
出來的人
他每天碰到的可能性並不是由學校所規定的或是機構所規定的
他今天想要做什麼他今天想要不做什麼
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他昨天想到了什麼或他昨天的習慣是什麼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很有趣的
就是報酬遞增的情況
就是說,如果一個不是從學校不是機構出來的人
他習於某些特定的處事方式,他習於某些習慣
那並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把他拉出這些習慣
那當然反過來如果他如果能夠去
每天去有意的去嘗試一些新的事情
那同樣也沒有一個機構來告訴他說
那你今天不可以考慮這些可能性
我們只上這些必修課或我們只上這些選修課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很容易兩極,兩極化的一個情況
就是說
像我在做面試的時候碰到不是相關科系或甚至完全不是大學畢業的人來應徵的時候
就有些人他很可能腦裡有一些很固著的觀念
比從大學正規教育出來的人還要固著
因為他就是習慣了那些做事情的方式
可是又一方面有很少數人他是這樣出來
可是他是非常非常有彈性
結果你問他什麼他都至少有想過
那所以我覺得主要大的差別
就是說在一個不設限的情況下
你是越來越照著自己的習慣走呢
還是越來越能夠去突破自己的習慣那在相關科系的好處就是說
基本上你跟這個行業相關的可能性
你多少都考慮過了
至於考慮到多深多淺 或是自己有練習到多少那個反而是次要的
因為你腦裡的那些 Mindset 就是說
跟你講一句話
或跟你提示一件事
你能夠想像到的那個可能性
它經過四年或是六年或是七年八年的培訓
它其實多多少是已經被固定下來的
那從一個角度看來
它是比較容易被預測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也就表示創新的可能性被減少了第二問: 面試錄取與未錄取者的差別?
OK 那第二個問題。
關於我最近主持好像到現在已經上百次,被錄取的人跟沒有被錄取的人的主要的差異
那當然除了有被錄取跟沒有被錄取這個顯然的差異之外
嗯~我覺得最關鍵的跡象大概有三個吧
一個是說
他有沒有表現出他是想來工作的這個感受
這滿弔詭的
就好像是說
你越想跟銀行借錢,銀行越不想借錢
你越不需要銀行借你錢,銀行越急著借你錢一樣
我面試的人被錄取最多的
通常最多是他們有過創業的經驗
或著是他們現在根本自己就有一家公司
或著是說他們現在的工作有很高的彈性及自由
以至於說他們即使沒有被錄取也不會怎樣
帶著這樣子的態度來面試
他跟來面試的人跟去面試他的人
是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所以他就可以反過來問面試官很多問題
就是說
你們公司的文化是怎樣
你們打算把我放在什麼樣的位置
你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有什麼想法
等等等等等等
反過來講
如果是覺得說
我非拿到這份工作
或我非拿到一份工作不可
或著是說我對這個工作我已經有固定的想像
我甚至不去問你說這個東西是怎麼樣
我只是急著去證明說我有這樣子的能力
那反而很容易就跟…
其實我們自己今天做的跟明天做的跟後天做的其實也是隨著環境一直在變化
所以說如果你是按照你在大學裡或是一年的想像來應徵
那其實已經跟我們需要的有落差
好,這是第一個。那第二個,我覺得另一個很重要的是同理心
如果我在面試中我感受不到…
比如說
對方在描述一件東西
因為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
就是
描述你最近做過的的系統吧
描述你最近做過的事情吧
你有沒有什麼很有趣的可以教我一下
如果一個人在滔滔不絕講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
完全忽略掉說
欸 其實有人正在聽他說話
其實那個人腦裡的架構或是腦裡的狀態跟他腦裡未必相通的話
就很容易讓聽的人有一種
你講的每個字我都聽得懂
可是我其實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這樣子的情況
那在這樣的溝通出現兩三次的誤差校正
之後如果還沒有辦法讓人理解的話
那就很容易進入一個
好你今天進來了
你也做了一項工作
可是就會變成不管你學到什麼
沒有辦法讓其他人知道
因為你沒辦法從別人的角度
好比像是你今天做開發或是做設計或是做 Marketing
沒辦從別的部門的角度或從別的做事情的人角度
去看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那這樣子的話就有一個危險
你做的事情如果錯了
別人想告訴你別人真正需要什麼
你也未必能夠了解
有同理心跟沒有同理心
在面試的可能前二十分鐘就會滿明顯的,有差別。
那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第三個我覺得滿重要的就是
自己對自己講的事情有沒有一個 Awareness
有沒有一個自覺
就是說,如果我現在正在說我在做的某件有趣的事情
我在上一個工作的有趣事情中
之類之類的
我有表達出我很清楚現在說的是我現在的理解
我現在不管有什麼情緒,不管是很 Eager
很感興趣或是很激動或著很怎麼樣
這些情緒是我當下的情緒
而不是說這些東西就一定是怎麼樣
武斷的一定是怎麼樣
我用的工具當年很好用未來也很好用
我當年用的這個方法
我跟的這個團隊
當年是很糟糕的
所以說我也就會說他是很糟糕的
如果缺乏覺察的話
在面試的過程裡面就很容易聽到很多刻板印象
隨著對方不斷的陳述而不斷的被強化
那在這裡就有另一個狀況
就是說,好,即使你有同理心
即使你能夠教會別人你學到的東西
可是你學到的東西不斷的都是在同一個軌道自相加強
就會變成是如果以後我們需要你做別的事,
或是如果以後有新的情況發生的時候,
你會帶著本來的判斷而不會用當下的狀態去判斷。
那所以,我覺得第三個就是說
對於
現在的情況過去未必一樣
未來的情況跟現在也未必一樣的這個覺察
跟不讓過去的情緒影響現在的判斷的這個覺察,
我覺得也是滿重要的。那至於說要怎麼樣去培養
那種自給自足的態度、同理的態度、覺察的態度,
我覺得這個問題滿大的,
而且並不是在幾個分鐘內可以講完,
所以我想留到之後別的問題再來比較進一步的來說。
自主學習-如何成為未來職場需要的自由人材(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fHn5aevo
逐字稿:https://g0v.hackpad.com/–sYjlAHZuT6d
自主學習-如何成為未來職場需要的自由人材(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QTLQH-S_M
逐字稿:
https://g0v.hackpad.com/–Q7DNjCoTX6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