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rey Tang (唐鳳)

今天的新聞在講唐鳳是個很聰明的人,要進行政院去工作,8歲開始自學程式,在14歲時就因適應不了學校生活而拒絕上學,所以他國中都沒畢業。為什麼沒畢業的人BenQ和Apple會找他當顧問?

於2005年進行變性手術,宣告跨性別,由原來的男性化名字「唐宗漢」,改名為女性化名字「唐鳳」。

2016年10月1日起,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9%B3%B3

Google+: https://plus.google.com/+AudreyTang

數位政委:g0v x gov 的新挑戰:
https://g0v.hackpad.com/g0v-x-gov–zZD5rfTKDNg

 

25985114026_65bcec8992_o

 

另一個和唐鳳類似的人,應該是 jserv (黃敬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d4wOBJbDQ

 

 

下面的自主學習,有討論到一些議題滿有趣的,像是「個人的興趣與麵包」那一個比較重要,他給的建議還滿中肯的。

 


自主學習-如何成為未來職場需要的自由人材(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zqw3x05-g

逐字稿:https://g0v.hackpad.com/–ls3oBarPFiL

第一問:自學與相關科系人才有何差別?

OK! 第一題。
關於非相關科系,如自學跟相關科系、如大學訓練出來的人,是否有差別。

那當然一個是大學出來的一個不是
那除了這個差別之外
學校是一個機構
那一個機構他的存在
是從消除掉某些可能性
然後專注在某些可能性上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
好比說一家報紙好了
在編輯台上的人他們可能會彼此之間討論
每天這個今天哪一個新聞要放頭版啊
什麼東西要當作這個副刊啊之類之類
可是他們不會討論什麼呢
他們不會討論今天報紙要不要有頭條
或今天報紙到底要出幾版
或今天的報紙到底要放到哪些人手上
也就是說從成千上億個這些可能性裡面
他們選取了可能幾百個來討論
那這是一個機構的成立的宗旨就是說
我們只做一些些事情啊
在這一些些事情裡面
我們長期累積跟這些事情相關的經驗

那不是從一個機構出來的
好比說像是自學好了
出來的人
他每天碰到的可能性並不是由學校所規定的或是機構所規定的
他今天想要做什麼他今天想要不做什麼
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他昨天想到了什麼或他昨天的習慣是什麼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很有趣的
就是報酬遞增的情況
就是說,如果一個不是從學校不是機構出來的人
他習於某些特定的處事方式,他習於某些習慣
那並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把他拉出這些習慣
那當然反過來如果他如果能夠去
每天去有意的去嘗試一些新的事情
那同樣也沒有一個機構來告訴他說
那你今天不可以考慮這些可能性
我們只上這些必修課或我們只上這些選修課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很容易兩極,兩極化的一個情況
就是說
像我在做面試的時候碰到不是相關科系或甚至完全不是大學畢業的人來應徵的時候
就有些人他很可能腦裡有一些很固著的觀念
比從大學正規教育出來的人還要固著
因為他就是習慣了那些做事情的方式
可是又一方面有很少數人他是這樣出來
可是他是非常非常有彈性
結果你問他什麼他都至少有想過
那所以我覺得主要大的差別
就是說在一個不設限的情況下
你是越來越照著自己的習慣走呢
還是越來越能夠去突破自己的習慣

那在相關科系的好處就是說
基本上你跟這個行業相關的可能性
你多少都考慮過了
至於考慮到多深多淺 或是自己有練習到多少那個反而是次要的
因為你腦裡的那些 Mindset 就是說
跟你講一句話
或跟你提示一件事
你能夠想像到的那個可能性
它經過四年或是六年或是七年八年的培訓
它其實多多少是已經被固定下來的
那從一個角度看來
它是比較容易被預測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也就表示創新的可能性被減少了

第二問: 面試錄取與未錄取者的差別?

OK 那第二個問題。

關於我最近主持好像到現在已經上百次,被錄取的人跟沒有被錄取的人的主要的差異
那當然除了有被錄取跟沒有被錄取這個顯然的差異之外
嗯~我覺得最關鍵的跡象大概有三個吧
一個是說
他有沒有表現出他是想來工作的這個感受
這滿弔詭的
就好像是說
你越想跟銀行借錢,銀行越不想借錢
你越不需要銀行借你錢,銀行越急著借你錢一樣
我面試的人被錄取最多的
通常最多是他們有過創業的經驗
或著是他們現在根本自己就有一家公司
或著是說他們現在的工作有很高的彈性及自由
以至於說他們即使沒有被錄取也不會怎樣
帶著這樣子的態度來面試
他跟來面試的人跟去面試他的人
是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所以他就可以反過來問面試官很多問題
就是說
你們公司的文化是怎樣
你們打算把我放在什麼樣的位置
你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有什麼想法
等等等等等等
反過來講
如果是覺得說
我非拿到這份工作
或我非拿到一份工作不可
或著是說我對這個工作我已經有固定的想像
我甚至不去問你說這個東西是怎麼樣
我只是急著去證明說我有這樣子的能力
那反而很容易就跟…
其實我們自己今天做的跟明天做的跟後天做的其實也是隨著環境一直在變化
所以說如果你是按照你在大學裡或是一年的想像來應徵
那其實已經跟我們需要的有落差
好,這是第一個。

那第二個,我覺得另一個很重要的是同理心
如果我在面試中我感受不到…
比如說
對方在描述一件東西
因為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
就是
描述你最近做過的的系統吧
描述你最近做過的事情吧
你有沒有什麼很有趣的可以教我一下
如果一個人在滔滔不絕講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
完全忽略掉說
欸 其實有人正在聽他說話
其實那個人腦裡的架構或是腦裡的狀態跟他腦裡未必相通的話
就很容易讓聽的人有一種
你講的每個字我都聽得懂
可是我其實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這樣子的情況
那在這樣的溝通出現兩三次的誤差校正
之後如果還沒有辦法讓人理解的話
那就很容易進入一個
好你今天進來了
你也做了一項工作
可是就會變成不管你學到什麼
沒有辦法讓其他人知道
因為你沒辦法從別人的角度
好比像是你今天做開發或是做設計或是做 Marketing
沒辦從別的部門的角度或從別的做事情的人角度
去看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那這樣子的話就有一個危險
你做的事情如果錯了
別人想告訴你別人真正需要什麼
你也未必能夠了解
有同理心跟沒有同理心
在面試的可能前二十分鐘就會滿明顯的,有差別。
那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

第三個我覺得滿重要的就是
自己對自己講的事情有沒有一個 Awareness
有沒有一個自覺
就是說,如果我現在正在說我在做的某件有趣的事情
我在上一個工作的有趣事情中
之類之類的
我有表達出我很清楚現在說的是我現在的理解
我現在不管有什麼情緒,不管是很 Eager
很感興趣或是很激動或著很怎麼樣
這些情緒是我當下的情緒
而不是說這些東西就一定是怎麼樣
武斷的一定是怎麼樣
我用的工具當年很好用未來也很好用
我當年用的這個方法
我跟的這個團隊
當年是很糟糕的
所以說我也就會說他是很糟糕的
如果缺乏覺察的話
在面試的過程裡面就很容易聽到很多刻板印象
隨著對方不斷的陳述而不斷的被強化
那在這裡就有另一個狀況
就是說,好,即使你有同理心
即使你能夠教會別人你學到的東西
可是你學到的東西不斷的都是在同一個軌道自相加強
就會變成是如果以後我們需要你做別的事,
或是如果以後有新的情況發生的時候,
你會帶著本來的判斷而不會用當下的狀態去判斷。
那所以,我覺得第三個就是說
對於
現在的情況過去未必一樣
未來的情況跟現在也未必一樣的這個覺察
跟不讓過去的情緒影響現在的判斷的這個覺察,
我覺得也是滿重要的。

那至於說要怎麼樣去培養
那種自給自足的態度、同理的態度、覺察的態度,
我覺得這個問題滿大的,
而且並不是在幾個分鐘內可以講完,
所以我想留到之後別的問題再來比較進一步的來說。

 

 

自主學習-如何成為未來職場需要的自由人材(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fHn5aevo

逐字稿:https://g0v.hackpad.com/–sYjlAHZuT6d

第三問: 在學校學的有用嗎?還有哪些管道?
第三個問題是以軟體設計的經驗來說
在學校學到的哪些有用,或者甚至是否有用
這個問題問我不是很準
因為我沒在學校學過程式設計
但是我是有些朋友是資訊科系的
那從他們的經驗
我聽起來,這是二手的
就是說其實,最有用的反而是一些比較扎實的東西
好比像說數學,好比像說英文,好比像說中文
閱讀,基本閱讀的能力
一些邏輯的觀念
或著有些人會去修一些哲學相關的或者是思想相關的課程
那這些東西是一切的根本嘛
那我們在做軟體設計的時候
其實很大一部分並不是照表操課的
好像是跑一隻程式那樣子去設計一隻程式
設計一隻程式最大部分的工作跟做數學或哲學很像
就是你要把一個很複雜的系統完全沒有遺漏的放在腦
然後你在腦裡去運轉它
看看它內部有沒有矛盾
看看它在哪裡可以加強
看看它在哪裡可以繼續延伸
或者把別人做的抽象的結構放在你的腦去測試
所以最重要的並不是能夠去死背什麼東西的能力
或者甚至也不是記住哪些程式框架
或程式架構的經驗
這些現在上網全部都很容易地可以查的到
最重要的是
你是否對於符號的操作
包含數學的符號
或著是語文的符號
足夠抽象到你腦理可以放一個很大的結構而不漏失掉任何的細節
那這個在學校當然是可以學的
你學作文或著是學一些比較抽象的代數
或者是解析幾何
或這些裡面都需要這一類的對於抽象概念的掌握
或對抽象概念的落實
好比說證明的過程等等
可是除了這些之外
我覺得剩下來的就是給一些題目了
如果你的相關科系有給你一些有趣的題目
做一些機器人啊
找路程式啊
做一些電子藝術啊數位藝術啊之類
先是你感興趣的
那個感興趣的感覺會留著
在你以後寫程式的時候
這種感興趣的感覺可以讓你比較快的進入一個專注的情況
那當然除了這種經驗的累積之外
一些基本技巧的掌握
現在在線上的
什麼卡汗學園啊
Code Academy啊
現在可能有這個數以百計的在線上教你基本的程式語法
基本的 API
給你一個程式的社群
等等的這些東西
乃至說你掌握了這些之後
GitHub
或者上 StackExchange
或者上 Hacker News
或上 IRC
跟實際做自由軟體的人一起工作
那當然是更快的能夠累積經驗
可是在到這一步之前
最重要的仍然是
你對於做出一個抽象的會動的的東西
有沒有一些熱情或者是感興趣的那個經驗
以及對基本的符號操作跟邏輯操作
是不是夠扎實到
你可以在腦裡記住這些抽象的結構
而不遺漏任何細節
我想大概就這樣
第四問: 如何避免自己嚇自己?如何評估挑戰?
Ok! 那接下這一題是分成兩個
一個是碰到大的挑戰如何避免自己嚇自己
另一個是說如何評估一個挑戰是對於專業成長有益還是只是浪費時間
那首先避免自己嚇自己
有一個想法是說如果你面對一個大的挑戰
不要把它看成一個大的挑戰
而把它看成一系列小的挑戰
那當然每一個單獨的小挑戰都沒什麼可怕
通常一個人會覺得一個大的挑戰很可怕
並不是因為它的Scope它的範圍很大
而是因為它的範圍沒有限制
你不知道它的範圍有多大
為什麼你並不知道他多大
一方面是第一個
沒有相關的經驗可以參考
或者是你有相關的經驗
可這些相關的經驗都是恐懼的經驗
一方面是在理性上
然後二方面是在無意識的感受上
這兩個都會促成人在恐懼的情況下去很快速的做出一個
那我要去奮鬥呢還是我要逃跑呢
可當你面對一個比較大的工作呢
你奮鬥或逃跑都撐不了多久
所以避免自己嚇自己的方式
回到我們剛才本來講的
就是說
如何先去問自己說
我現在這種恐懼的感覺是不是以前類似的東西觸發的
然後我現在這種摸不著頭緒的感覺
是不是因為我其實可以去問某些資訊
甚至是查某些關鍵字
就可以稍微對這個輪廓有一點釐清
那這兩個都是立即可以做的事情
一個是閉上眼睛自己問自己
一個是打開網路查幾個關鍵字或者問問朋友
那隨著做這兩件事情的習慣變多
可能就可以慢慢看到說
絕大部分的情緒上面的恐懼跟反應
其實都不是來自問題本身
而是來自於對之前的問題的感受跟經驗
隨著正向的經驗稍微變多一些之後
就可以知道說
不管是正面的感受
還是負面的感受
這些跟問題都沒有關係
才能夠真的集中到問題上
那等到你真正能夠集中到問題上
其實這些都不成為一個挑戰
就成為你每天實際上在做的事情
那另外一半的問題
就是說
那你每天在做這件事情
這到底是浪費時間呢
還是有在培養某些技能
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前設
就是說
如果沒有一直培養某些技能好像就是在浪費時間
那這個滿奇怪的
因為你不管任何事情只要是專心致志的去做
它至少能培養一個技能
就是專心致志的技能
那這個是非常重要技能
事實上這個技能是要掌握其新的技能時,不可或缺的的技能
所以我的建議會是說
不管是什麼即使看起來非常無聊的事情就去做
那在這中間試著找出一些有趣的地方
讓你能夠繼續做
但是只有繼續做
到最後,你就能夠專心
只要你能夠專心你就能在那件事情上看到更多可能性
至於你要從那邊轉去做別的事情
或者你想要把這件事情創造出有額外的挑戰性
那就是你掌握了那件事情
而不是被那件事情大的的範圍所嚇著的時候
所可以自由做選擇的
那這個就跟專業的技能完全不一定有關係
有多少關係是你自己去決定的
這完全可以只是消遣
或著說你覺得這是你的價值的一部分
或者是說我就是想做這件事
這就是我培養我的創造力的方式等等等等
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理解。
第五問: 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拉扯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兼顧自己的興趣跟職場的需求
現實跟理想要如何平衡以及如何面對兩者拉扯的過程。
這個問題的前設比剛剛那個更多
這個好像是說
這讓我想到一個最近有一個藝術展覽
他叫做最低工資機器
這個機器裡面裝滿了銅板
然後呢有一個扳手
你只要一直去旋轉那個扳手
就可以用每小時大概是100塊台幣的速度
有銅板這樣掉下來
所以那就是一個最低工資
所以只要你去轉這個扳手
那你就可以領到最低工資
這個藝術的有趣之處是在於說
它具象化了我們對於所謂職場上的一個想像
就好像你要去做一些完全是化的
就是說你自己不是自己了
你只是用來轉一台機器的工具的一隻手的這個過程
才能夠換到你拿去在週末或者休閒時間
去吃喝玩樂或追求自己的理想等等等等的需要的機器
那這個完全不適用於今天的環境不要說未來了
首先大家都知道
重複轉把手這件事情有很多機器可以做的更好
那凡是
不需要創造性
不需要同理心
不需要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
所具備的那種小肌肉跟視覺的統合協調
例如像是洗頭
這個機器人根本作不來
因為他需要很多我們無意識之間就能完成的事情的這三種能力
之外
像是轉扳手這件事情早就不需要人來做了也沒有什麼人在做
所以現在的問題比較是說
當你知道自己有一個興趣
並且在發展這個興趣的時候
如何度過你的興趣還沒有辦法支持你的生活的時間
這個問題當然就沒有辦法有一個標準的答案
在社會福利比較好的國家,例如像芬蘭
你就可以當學生或是領失業給付
那個就可以讓你過基本的生活
你完全不需要賺錢
然後就可以一直做感興趣的事情
直到你把這件事做到足夠好
以至於你很有信心可以一面做然後一面享受
還可以別人付錢讓你做這件事情
那在社會福利沒有那麼好的國家
比如美國
那這中間就有很多
你可能要去借錢
或者是你可能要找到別人想要資助你的生活
等等等等的這些方式
所以這完全看你所處實際環境而定
可是有一個是不變的
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你可以做你完全不感興趣的東西
感受那個拉扯
然後在裡面稍微存一點點的時間或錢
來發展自己的興趣
那基本上是完全不太可能在十幾二十幾年的時間之內
把這個興趣發展到你可以把當成一個主要工作
那這個拉扯就是不會停的
所以這個問題比較好的一個回答是
你一但感覺到拉扯
就要改變這個情況
因為你如果陷在那個拉扯裡面
這個拉扯本身就會阻止你
把興趣變成可以用來維生或甚至是感受到生命的樂趣的東西

 

 

自主學習-如何成為未來職場需要的自由人材(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QTLQH-S_M

逐字稿:
https://g0v.hackpad.com/–Q7DNjCoTX6v

第六問:創意生活與移動中的安定感
OK!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落實創意生活以及在一人經常移動的工作模式中如何維持家庭的安定感跟相處的品質。
那關於落實創意生活這一部分
我自己粗淺的理解
創意就是試一些之前從來沒有試過的可能性
所以如何落實創意生活
最簡單的方式
就是你每天問自己說
我自己可以做一些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嗎
我可以用之前沒有做過的方式來做我今天本來要做的事嗎?
然後先問完這些問題
把你覺得可以做出改變的地方寫下來
然後再開始這一天
再去接電話
再去查Email
再去通勤
再去做隨便什麼事情
但是這樣子的話
那一天所作的事情就是為了你一開始早上剛醒來想要做出的這些改變
作為材料
那至於一天結束的時後
是不是真的做了這些改變
是不是試了這些東西是不是真的有意義
都沒有關係
因為是有一個一日之計在前面
那隨著這樣子一天一天的作紀錄
就比較有可能看到說
我每天是有哪些東西是讓我沒有辦法作創意的生活
那把些東西去掉之後
其實不需要特別落實
你每天自然而然就地試
之前沒有試過的新東西
那另外一部分的是
經常移動的工作模式
我不是很確定這個意思是說
要天南地北到處跑的這種移動呢?
或是我們說 disembodied work
也就是說你的工作其實沒有身體的成分
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
那如果是後者
就是說你的工作是可以放在Dropbox的
簡單講
你的產出是可以 
可以複製的
不管是音樂也好
或者是文字也好
程式碼也好
設計藍圖也好
任何可以這樣子的工作
對~那當然你就能在任何地方工作
也因此你的工作有很高的移動性
在這樣子的情況下
絕大部分的時間,你會
即使在咖啡廳旁邊非常多人
你會是在跟自己相處
所以要怎麼去維持跟自己的相處品質
這當然從遠古以來就有很多方法
例如像你可以練習打坐
可以練習冥想
可以練習內
就可以跟自己相處而不會覺得說
不會非找個人說話
拉點不相干的事情去做
跑去看報紙或是電視不可
那這是比較粗淺的部份
那比較有趣的部分是說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去維持安定的感覺
當然家庭不管是作為支持的來源
或者是作為你去支持一些固定的人的這些關係
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在這個過程裡面
我們可以看到說
如果你的工作本身需要你到處跑來跑去
在不特定的地方或不特定的時間工作
那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說
留一些固定的時間
就好像剛才說的留一個固定的時間
去想今天要作什麼改變
留一些時間去作靜坐
或著作冥想或著瑜珈
任何跟自己相處的方式
給你覺得重要的家庭安定的人
那或著是不是人
是同伴動物之類
那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說
就不要一面看著螢幕
或著說不要一面腦裡面
還想著等下幾點幾分要作什麼
把剛才剛剛都提到
這些時鐘
這些一日之計什麼都關掉
然後就看
當下覺得怎麼相處比較安定
就去用那些方式相處
那一開始會有一些尷尬
或著一開始會很容易
突然間手機又想了起來
突然之間MSN視窗又冒了出來
之類之類的
但是如果是慢慢地把這些干擾去掉的話
那就可以進入一種我們叫做flow的經驗
你可以只要五分或是十分鐘
從一種很放鬆的狀態進入很集中的狀態
同樣的你也只需要也只需要五分鐘或著十分鐘
換一個環境換一個面對的人換一個對象
你就可以從一個集中的狀態
進入一個比較安定的
比較是去用當下的方式去相處
而不是去未來作計畫或是為過去檢討的心態
我想大概就是這樣
第七問: 如何改變習慣與做出獨特的事
Ok! 下一個問題是說如何培養改變習慣的習慣
那這個問題實在太大了
所以我從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回答
就是如何去改變培養習慣的習慣
就是說
習慣之所以是習慣就是你面對一件事情
你在做的時候
用之前一次或著十次或著幾百次的方式去作
如何去改變繼續培養這種習慣的習慣
其實很簡單喔!
就你開始作之前先停一下
不管是從一數到十的時間
或著呼吸一兩次的時間也好
你都可以覺到你前一次或前一百次
所累積起來的那些熟悉的肌肉動作思緒情感等等等等
就會流過
在他們流過的時候你可以不去動作
然後就看他們流過
等到這些東西流過
就直接開始作
這個時候就不會形成習慣
其實講穿了就是這樣子而已
如果這件事情仍然現在最適合解決的方式還是你以前做的方式
那你就用那種方式做
可是至少他會被記成一個你有意識的過判斷的經驗
而不是無意識的照著本來的步驟做的經驗
跟之前講的一樣
這種經驗越多
你以後碰到新的狀況
能夠用新的方式處理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另外一部分是如何讓自己擅長做出沒有人知道怎麼作的事
我覺得這裡我假設沒有人是沒有其他人
沒有其他人知道如何做的事
就是作你自己嘛
天下就只有你自己能夠作你自己
至於要怎麼作自己
那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就是說如果你對自己的想像
是你基於你覺得說
我有一些偶像
我有一些理想
我有一些這個幻想
那這些是別人已經做到的
或甚至是雜誌封面就已經有報導的
或什麼之類
那個按照定義
就是別人已經作過的事
不只是知道怎麼做的事
而是已經很熟悉的事
那如果是照著這些去想像自己
那到最後
那你做的事情就是當然就是別人很熟悉的事情
你最多就是模仿得很好
或做的比他更熟練而已
那如果是去想說
我要怎麼去做到別人都做不到的事呢
那就去想說是什麼讓我有今天的這些價值
是什麼讓我有今天這些對事情的感受
那在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
就可以看到說
有這些經驗形成這些價值或這些感受
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並沒有誰有跟你完全相同的經驗
那在這些感受裡面去發展
就可以看到說
你握住,越握住這些
讓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價值
可以不去在意那些
讓你成為跟你跟其他人沒有什麼兩樣的那些
模仿啊複製啊因循啊習慣啊這些東西
就比較能夠進入一個說
不管我在做什麼
我知道我是照著
我從出生到現在的這些價值在行動的這種感受
那這種感受就會讓人有一種
我在做的不管是什麼事情
都是真正的
或著真誠的這種感覺
抱持這些感覺去做事就可以做出沒有任何別人知道怎麼做的事
因為就好像
沒有一個真正的畫家畫出來的畫會跟另外一個畫家畫的一樣
事實上有沒有道理
就是說你這樣作的事情就會帶有自己的色彩跟自己的風格
那這個東西是獨一無二的
大概就是這樣
第八問:換工作的時間
那最後一個問題是如何決定要換工作環境以及時間點要怎麼抓
關於時間點當然有一個很常見的的老生常談
Steve Jobs 很喜歡沿用的
就是每天這個睡前對著鏡子問問自己
自己今天是否滿意今天這個工作跟環境
那要是不滿意的話明天就把他換掉
大概就是這樣子
想像自己只有一天可以活之類之類的
這個是很常見的抓時間的方法
就是直到你的那個不滿
多到比一天可以承受的量多的時候
就應該去換了
那當然並不是工作環境可以說換的就換的
那所以
有一個建議是說工作跟環境可以不需要同時換
就是說如果你是對自己的工作內容還算開心
但是覺得環境在限制你
或工作環境裡面那邊的人在限制你
那也許你可以保持同一份工作
但是用一種不同的架構來作
也許是獨立接案
然後跟本來環境的人有一種外包的關係
或怎麼樣工作
或者是說在不同的城市
或者是不同的地點
或者是說不同的虛擬環境裡面
去做你本來還是在做的工作
那反過來
如果你覺得環境還滿不錯的
這個待遇啊!
或者是說同儕支持啊
等等等等都令人滿意
可是你的工作性質讓你覺得沒辦法進步
或是讓你覺得是完全沒有挑戰
那也許就可以試著在同一個環境裡面
但是去試著做完全不同的工作
那當然隨著機構越大
就越難你今天說要去作什麼工作就去做什麼工作
所以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比較小
可能不滿1000人的機構裡面去說
好~那我今天想試試看不同的角色
或是請派給我不同的工作
一般來講比較合理的工作環境
都至少會讓你有一小部分的時間可以去嘗試不同的角色
在這樣的過程裡面你也可以在保留這個支持性的環境情況下
去培養新的工作經驗跟新的工作的可能性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說去問說
到底是你每天去工作的時候
在做的事情讓你覺得不舒服
還是每天工作的時候遇到的事情讓你不舒服
如果兩個都不舒服
那當然就盡可能快的換掉
在這個能夠交接的時間之內就把它交接掉然後換掉
可是絕大部分的時間只有一個
就試者去守住那一個
去調整另一個
去符合你對你的工作或你對環境的想像
那這樣子比較有可能在幾天或幾個星期的時間範圍內去做出調整
而不是說一下子就換到截然不同的工作跟截然不同的環境
那那樣子可能就需要幾個月以上的時間的準備
Facebook網友回應

您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SoftBank的類比創新(Analog Innovation)

生活小事

SoftBank 花了很多錢,拍了一部宣傳短片,幫助住在大板的一戶人家客製化了一些軟體和硬體,增加和遠方長輩之間的交流,這部影片裡存在很多的有趣的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 […]

Read More

小米手環可以清除手環資訊,可Reset嗎?

生活小事

Fix-it for Mi Band 2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mc.fixitformib […]

Read More

看蟲走路也可以很開心

生活小事

小孩和蠶寶寶玩,時間流逝的速度跟著蠶寶寶的動作一樣變慢。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小孩覺得看一隻蟲走來走來走去很好玩?大部份的大人卻不會想去看蟲走路?是不是大人在長大的過程裡, […]

Read Mo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