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多事情,過了一千年都還是沒變,預計再過一萬年應該也不會有所改變。
莊子子的故事:
莊子率弟子旅經山林,看到一棵巨大的樹,枝葉茂盛,樵夫卻不屑一顧。莊子好奇,拉住其中一人,問「為何不砍?」樵夫回答:「材質不好,砍了也沒用。」
莊子便對他的弟子說,「這些樹就是因為沒用才能長得這麼高大呀。」
下山後,莊子到朋友家借宿,主人準備殺鵝招待。池裡有兩隻鵝,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傭人請示主人,要殺哪一隻好呢?主人說,「就殺那隻不會叫的吧」
弟子困惑的問莊子,樹因為不是好材料,所以免遭砍伐,得以活命;鵝因為不會叫,卻被殺。到底要「有用」還是「無用」,才能免於禍患呢?
另一個現代版本的小故事:
老闆A的公司裡內有三個員工,一個整天疑神疑鬼、一個愛批評、一個坐不住。老闆覺得他們一點用處也沒有,想要趕他們走。
幾個月後,那三個員工換到老闆B的公司,老闆B跟老闆A道謝:那個疑神疑鬼的,我派他去做保全主任;愛批評的,負責品管;坐不住的,去跑業務,結果公司業績蒸蒸日上。
結論:
「有與無」會隨看的角度、時間、立場、價值而異,並非絕對。每件事都有很多面向,就像優點也會是缺點,要有捨才有得,No pain no gain。
我前陣子相隔20年後重新看了一次金庸的《笑傲江湖》,覺得真是經典的一部小說,令狐沖在受傷之際,全身內力盡失,被桃谷六仙灌以六道真氣治療,之後又被不戒和尚灌以兩道真氣,體內真氣混亂。修練吸星大法時, 因為內力已全失,原無所有,要散便散,不費半點力氣將體內桃谷六仙和不戒和尚留在體內真氣盡歸己身所有。在旁人最艱難最兇險的一步,令狐沖竟不知不覺間便邁過去了。
「無」並不是全缺點,在「斷捨離」的世界裡,追求的就是無。
在《笑傲江湖》第四十章【曲諧】裡說到,風清揚命方證代傳口訣的「華山內功心法」,但在最後任盈盈對令狐沖說:「沖哥,你到今日還是不明白,你所學的,便是少林派的《易筋經》內功。」其原理乃是將所吸收而來的不同內力修練成易筋經內力,是以可順利化消異種內力的衝突。
我覺得《笑傲江湖》裡的這一段很妙,妙在《易筋經》不是令狐沖想學卻學到,妙在令狐沖不是第一次有機會學到《易筋經》,妙令狐沖之所以能學到,是因為在少林和武當派系之間的角力,妙這一小段的故事,在讓《笑傲江湖》有一個Happy Ending。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那都是我該去的地方,經歷一些我該經歷的事,遇見我該遇見的人。每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也有助於你。
相關文章:
世事的好壞,全看你怎麼想 – 莎士比亞
http://max-everyday.com/2016/05/hamlet-good-or-bad/
什麼事情一千年來不曾改變?
http://max-everyday.com/2018/12/never-change-1000-years/
每個人都會有出路,包括失敗者
http://max-everyday.com/2017/12/sparky-cute-loser/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月薪嬌妻)
http://max-everyday.com/2019/02/we-merried-as-a-job/
好心人製件的影片:没用的大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ahC-CtQa3Q
上面的影片,取自莊子的《人世間》: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
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又木邪。夫柤梨橘
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其生者也,
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
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杜何邪?」
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杜者,且幾有
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另一個故事:有用与无用之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etLeIPGXeY
上面的影片,取自莊子的《山木》: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
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
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